裝配式建筑也許是個好東西,但好東西未必都有可行性。
任何一項技術既要做可行性研究,也要做不可行性研究,如果只做可行性研究,就可能只看到它的優點,而忽略它的缺點。
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在強推裝配式建筑,要求幾環內裝配率和預制率達到多少指標。其實大可不必,只有因地制宜,只有讓市場來選擇才是最正確的路徑。
如果一項技術或工藝沒有提高生產力,不具備成本優勢,甚至是大幅增加成本的,并且質量也不能保證,那么,它就不具備推廣價值。建筑業要轉變建造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也是需要具備現實的可行性。
有人認為裝配式建筑較傳統現澆建筑用工量明顯減少30%~50%,于是得出用工量上明顯有優勢的結論。
其實,裝配式建筑總用工量不會變少,而且,可能還是增加的,只不過是原來在現場施工的鋼筋工程、木工支模和混凝土澆筑所需的工人部分轉移到預制構件加工廠了。并且,工地現場的PC安裝人員是新增的,這個原來是沒有的。
有人認為裝配式建筑較傳統現澆建筑減少用時,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裝配式建筑的部品和構件可以在工廠提前加工,但PC構件的安裝更費工時,根據實地調查,裝配式建筑比現澆結構還費工時,工期更長。如果PC廠產能不足,工地可能還要排隊等待,從而耽誤工期。
有人分析裝配式建筑相較于現澆結構在水、電、模板的損耗上降低20%~40%,裝配式建筑在四節一環保上明顯優勢。裝配式建筑的唯一好處是減少現場濕作業,至于水、電未必節約。
筆者經過考察研究,發現裝配式建筑較現澆結構沒有多大優勢。那么為什么國外裝配式建筑搞得很成功?因為國外裝配式技術較成熟,部品標準化。
國內存在以下制約裝配式發展的因素:
首先、國內國外裝配式技術不成熟,沒有這方面熟練的操作工人。
其次、國內建筑構件沒有標準化,各種規格千變萬化,等于是個性化定制,不能進行批量生產,重復利用率低,從而沒法降低它的邊際成本。
第三、由于缺少工匠精神,農民工已經習慣了粗制濫造,就適應不了也達不到裝配式建筑所要求的精準化要求。
第四、裝配建筑留下巨大的質量隱患,如外墻滲水。現澆結構如果質量不好也會造成外墻滲水,但畢竟是整體式現澆,而裝配式建筑由于是PC構件的拼裝,因而出現大量接縫。如果接縫沒處理好或偷工減料,雖然竣工后一二年內可能看不出什么問題,3年以后必定會滲水,以后維修的成本相當之高。而且這些接縫也影響結構的力學性能。
第五、由于部品不標準化,PC廠需要許多種類“模具”,PC需要養護期,PC成品需要場地堆放,一個PC廠需要多大的場地才能滿足生產和需要?而現在推裝配式建筑的又是些發達城市,而發達城市的土地又很昂貴,所以,建設一個PC廠成本很高。而如果為了節約土地成本,把PC廠建得偏遠些,又會增加運輸成本。
第六、這些龐然大物的PC構件從預制廠運輸到工地現場的運輸以及安裝就位的吊裝,不僅成本巨大,而且很危險。
第七、從結構角度,裝配式建筑的安全度與抗震性能不及現澆結構,所以,PC使用受到限制,高層建筑1到5層和地下建筑就不能使用PC構件。對同一層內既有現澆墻肢也有預制墻肢的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現澆墻肢水平地震作用彎矩、剪力宜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數。并且,同樣設防烈度,裝配式建筑比現澆結構的抗震要求更高,這些都是比現澆結構增加更多的造價。
第八、裝配式建筑的預制構件按17%的增值稅計稅,如果是現澆結構,混凝土的增值稅率為3%,預制構件的適用稅率明顯高于現澆,增值稅都是計入價格內,所以,對施工企業來說是很不劃算的。
如果一項技術的應用既沒有成本優勢,又降低質量等級,那么,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就沒完全沒使用這項技術的理由,除非是有特殊情況。
那政府為什么強制推廣執行呢?當然肯定有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如環保節能綠色建筑等等,也可能是為了解決原有預制廠家的開工不足的問題。但是,如果大面積使用裝配式建筑的話,突然增加的需求量,預制廠的產能根本滿足不了,于是,導致PC價格暴漲,開發商叫苦不迭,這就走向了推廣這項技術初衷的反面。
據我了解,中南建設很早就做裝配式建筑,雖然裝配式建筑成本比現澆結構要高,但它的房價比現澆結構要低,因為品質顯明不如現澆結構。
現在有些文章對裝配式建筑成本進行量化分析,這些分析是必要的,是基礎性工作,但由于影響成本的變量因素很多很復雜,所以,其分析結果不具有指導意義。這個一定要從宏觀上進行把握,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這不需要鴻篇巨制長篇大論,有時寥寥數語就能把問題講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