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郭剛 勘察設計前沿
文/郭剛(勘察設計前沿專欄作者)
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勘察設計企業都在積極思考求變創新
在勘察設計前沿8月10日發布的《你好,設計院,業務創新請走這條路》一文中,我們從業務能力、業務焦點、業務環節、業務范圍、業務市場等5個方面詳細的分析了勘察設計企業未來業務創新的方向。(沒讀過但想讀的,可以加關注勘察設計前沿,psd-02,查看歷史消息,8月10日的噢)
不僅僅是業務創新,管理也需要不斷創新。管理創新可以體現在4個方面:
一是業務發展對核心能力建設的要求,需要考慮從技術創新能力到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資本運作能力的補充完善;
二是多樣化的業務拓展對柔性化、工程公司化、國際化、集團化組織建設的要求;
三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需要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提升客戶服務和運營效率對項目管理的要求;
四是業務創新對人才的要求,需要根據企業的發展變化持續優化人力資源建設。
勘察設計企業的未來發展同樣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要求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總結,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列了兩點:一是匠人精神,二是互聯網思維。
什么是匠人精神?就是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坦率的說,過去十多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造就了勘察設計行業的“黃金十年”,也造成了行業的浮躁心態。在行業調整的時候,心態也需要調整,需要回歸設計的本源。實際上,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企業,因為具備核心能力,所以盡管行業下行,對他們的影響并不大,有的還逆勢增長。大家都聽說過,最長壽的建筑企業是從事寺廟建筑工程的日本的金剛組,從創立之日起到今天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它為什么能夠基業長青?原因就是匠人精神。
在今天的環境下,企業文化理念還需要有一些“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什么?小米的雷軍做過這方面的總結,他認為是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這七個字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
專注就是“少就是多”,企業要有自己的核心業務,首先要在核心業務上建立核心能力,再以此為基礎考慮業務拓展。
極致就是匠人精神,產品和服務要做到精益求精。
口碑就是有客戶服務理念,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品牌的倒下也許就是分分鐘的事情,因此需要有客戶關系管理的理念、組織和方法。
快就是企業在多變的環境下需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執行力,例如在新業務的拓展上,明確了業務大方向后就需要快速行動以取得“先發優勢”,再在行動中根據環境的逐漸清晰持續完善行動策略。恰恰勘察設計行業理念中保守成分較多,所以如果等企業看清楚了市場再行動的話,往往市場上已經有很多的競爭對手了。
其次,勘察設計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滿足新對象的需求。
新對象指的是企業員工群體的變化。相關變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在業務拓展需要下,勘察設計企業原先以設計人員為主的員工結構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例如如果選擇向工程公司轉型,則工程公司相關的人員結構往往是“721”模式,70%左右的設計人員,20%左右的項目管理人員,10%左右的職能管理人員,這種情況下原先設計人員為主的文化需要主動調整,需要更加包容和多元,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是員工年齡結構的變化?,F在很多勘察設計企業員工隊伍的主體已經逐步是“80”和“90”后,而大部分管理人員還是“60”和“70”后,不可否認,代溝確實存在,所以需要思考在文化建設時滿足新生代員工的心理需求。“80”和“90”后員工是互聯網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加上中國社會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他們身上有著鮮明的特征。他們更加善于創新,敢于挑戰權威,但同時也相對自我,對自我的定位較高,需要更加主動和耐心的溝通。在看待工作方面,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不再只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所以工作提供的職業成長機會、工作氛圍和工作回報同等重要。
第三,勘察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在新時期需要有新方法。
在互聯網時代,面臨新對象,企業文化建設需要有新的方法。例如,在近幾年的春節活動中,與最常見的貼春聯、放爆竹、看春晚、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活動一樣,以微信及支付寶為代表的春節搶紅包活動也已經成為過節的重要內容。在很多人搶紅包搶的不亦樂乎的同時,微信和支付寶也成了金融贏家,在很多方面對傳統銀行的個人業務發起了挑戰,這就是新方法的威力。所以,勘察設計企業也應該思考在新時期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活動。
第四,勘察設計企業文化建設應該有新作用。
根據傳統認識,很多單位都認為企業文化建設是花錢的,效益不明顯。企業文化是對內的,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是對外的,兩者關聯度不大。在新時期,我們認為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是融合的。特別是勘察設計行業本身就是服務型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高端經營、大客戶營銷、全員營銷是勘察設計企業市場經營的重點提升方向。全員營銷的有效展開除了需要企業的機制設計以外,也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企業對外的形象、傳播的經營理念依托于每個員工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