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鄭州市城鄉規劃局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住建部已同意鄭州市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改革試點工作要求開展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規劃期至2035年,這意味著鄭州市第七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正式啟動。
▲通氣會 圖片來源于鄭州日報客戶端
編制背景
2017年9月,住建部決定開展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試點,確定了第一批15個城市。基于總體規劃的重要性,鄭州也提出申請納入,并在2018年4月獲住建部同意。
總規編制對于鄭州具有重要意義,“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引領地位的確立,鄭州的樞紐作用不斷強化,區域輻射范圍的逐步擴張,為了積極回應國家這些新的要求和部署,鄭州需要新的總體規劃引導城市發展,以不愧于肩負的重擔。
何為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是城市規劃體系中層次最高的規劃。其內容包括城市性質、功能定位等目標戰略,包括市域、城市規劃區、城鎮集中建設區等不同空間層次的規劃布局,包括綜合交通、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公共服務、城市安全等專項規劃,也包括對規劃實施的要求。
可以說,總體規劃是一個城市落實國家和區域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統籌各類發展空間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
編制重點
在前三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鄭州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在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思路上要承擔新的任務:
1、把握城市轉型提升的關鍵階段,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明確新時期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構想。
2、強化生態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明確資源環境約束底線,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合理引導城市發展規模。
3、大力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完善交通樞紐地位。建設宜居城市環境。
4、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歷次城市總體規劃回顧
從1927年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到延期至2035年的第七次城市總體規劃,百年來鄭州如何從重要交通站點發展成現今的中原地標,回顧過往,既可以看到一路走來的軌跡,更能看出鄭州城市發展思路的演變。“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不得不說,記錄歷史真的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優良習慣。
1927版
近代鄭州的總體規劃始于1927年。在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期間,倡導開展“建設新鄭州”運動,市政當局編繪了1∶5000的《鄭埠設計圖》,規劃范圍東起經五路,西到京漢鐵路,南到隴海鐵路,北到農業路,總面積約10.5平方千米。規劃區主要是生活居住用地,推算人口規模約為25萬人。規劃的市中心在現在人民公園附近。規劃包括了公共建筑、園林綠化、體育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等內容。城市發展方向全部在京漢鐵路以東、隴海鐵路以北,城市發展不跨越鐵路。
▲馮玉祥將軍 開啟了鄭州城市總體規劃的先河
1928~1929年,編制了《鄭州市新中心城區建設計劃草案》。新中心城區選擇在平漢、隴海兩鐵路車站之西南方,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規模25萬人。當時舊中心城區在鐵路東,已有人口8萬。新中心城區是按17萬人規劃的。
▲鄭阜設計圖(1927年編制)
《鄭埠設計圖》和《鄭州市新中心城區建設計劃草案》規劃時間相距很近,是對城市發展方向的兩種不同的設想:一種是在鐵路東圍繞舊中心城區向南北發展為主;一種是在鐵路西開辟新中心城區,以向鐵路西發展為主。規劃的最重要實施項目就是今天的碧沙崗公園。
1947版
1947年版綱要提出了如疏散人口、保留空地、增加綠化、改善環境、住宅區與工業區地帶隔離、鐵路以西為工業區、東部為行政區等指導思想。整個布局設想基本上和后來的城市總體規劃相吻合。
但由于國民黨忙于搞內戰,規劃圖紙只是一紙空文,基本上沒有實現,城市建設反而遭到內戰的破壞。
1954版
1954年版市鄭州市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總體規劃。西區因工程地質條件好,靠近鐵路,利于鋪設鐵路專線,并有賈魯河做城市水源,被確定為工業區,東部為行政區和文化區的功能分區。同時規劃還引入了楔形綠地理念。這是鄭州解放后經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城市規劃。
到1958年中心城區面積已發展到59.5平方千米,中心城區人口49萬人。實踐證明,這個規劃方案基本上是合理的,對鄭州市的各項建設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確立了整個鄭州城市發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鄭州之后50年發展的基礎。
1982版
1982年版是經國家批準的鄭州市第二個城市總體規劃,從開始編制到批注歷時4年。國務院在批復中指出: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和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中心城區人口規模,1985年控制在85萬人,2000年不超過100萬人。
在1982版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鄭州的城市發展很快,到1992年底,中心城區人口已發展到115萬人,建成區面積87.9平方千米。先后開辟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黃河度假區,同時還修建了新的國際民航機場、鄭汴洛高等級公路、京深公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體育館廣場舉辦的全國糖煙酒交易會
可以說1982版的總體規劃滿足了鄭州作為一個100萬人的大城市的基本空間布局。
1998版
1998年版規劃中心城區總用地面積189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規模230萬人。國務院同時確定鄭州為河南省省會、隴海—蘭新地帶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著名商埠。中心城區空間由中心組團、北部花園口組團、西部須水組團、東部圃田組團和東南部小李莊組團組成,采取“多中心、組團式”布局,以中心組團為核心,各組團之間留有綠地系統分隔,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發展區。規劃確定東西為主要發展方向。
1998版規劃可以說是鄭州十多年來城市空間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最重要依據。
2010版
現行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于2005年啟動編制工作,2010年8月獲國務院正式批復實施。2017年進行了一重要修訂。現行總規對鄭州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鄭州將近10年時間的快速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問題。
▼鄭州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2017年,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修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出來雙城區驅動、“一主一城”,航空港城市的地位就此確立,大量資源涌入,成為鄭州向南的又一片熱土。
▼鄭州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2017年修訂版
如今的鄭州,歷經百年規劃,正在從內陸走向全國,從中國走向世界,“國際鄭”的名號越來越響,展望未來,相信乘著“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東風,鄭州必將真正成長為中部地區的中流砥柱。
▲鄭州全景
▲北龍湖金融島
▲北龍湖玉如意
▲鄭州航空港
▲米字型高鐵
▲中歐班列
▲鄭州—盧森堡貨運航線
▲園博園B區規劃圖
另外,關于2035年的鄭州會是什么樣,昨天剛發布的2017鄭州城市建成區規模圖,或許也可以從中窺見些許未來的面貌。
最新城市建成區面積為830.97平方公里。這一數字對鄭州未來的發展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鄭州市規劃局總規編制處處長史向陽表示,建成區面積這一數據主要體現出了城鎮化的比率,近年來鄭州市建成區面積的不斷增加從側面印證了鄭州、乃至河南在全國各城市、各省份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斷增多。“原來我們是‘大糧倉’,如今,我們還是‘大廚房’、‘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等等,角色不斷增多,城鎮化比例也在不斷提升”他說。
與此同時,史向陽還介紹說,鄭州市的市域總面積為7446平方公里,最新統計出的建成區面積約占市域總面積的11%。他解釋說,對比國內其它大中城市,這一比例并不算高,如深圳目前這一比例已近40%,雄安新區30%左右,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的均值也約在20%——30%之間,“這預示著鄭州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他說。
規劃和發展都是在領導倡導和民眾支持的雙重作用下完成的,城市的領導者是城市發展建設的總指揮,他們在城市規劃和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特別是近代以來快速發展的城市,幾乎都與領導者的決策和大力支持有關。同時,廣大民眾作為城市的主人,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對規劃的認可和支持也是規劃真正得以指導城市建設的重要條件。
本次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鼓勵市民建言獻策,匯集公眾智慧和建議,讓市民親身參與城市的建設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議,歡迎積極留言討論,讓好的意見傳播出去,助力美好鄭州的建設。
來源:樓市氣象綜合大河客戶端、鄭州市城鄉規劃局、網絡等